音乐学院师生参加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11-09  浏览次数: 3287

    2017114日至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杂志社共同组织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中心成功举办。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有: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杨民康教授、宋瑾教授、周青青教授等,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谢嘉幸教授、赵为民教授、刘勇教授、余峰教授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秦序研究员、李玫研究员、王子初研究员、李岩研究员等,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洛秦教授、韩锺恩教授、萧梅教授等,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王州教授,上海音乐出版社费维耀社长,等等。共计二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音乐期刊出版社的六十多位音乐理论界专家、学者,以及数十位硕博研究生参会。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等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要求,会议分成七个主题,遵循十九大精神,从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建构,树立更加坚定的音乐文化与学术自信。这七个主题分别是:音乐话语体系构建的宏观把握、话语体系建构与音乐哲学美学、音乐结构形态与理论分析、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传承与传播、音乐话语体系的历史与未来、多民族音乐话语的跨文化比较、音乐人文话语体系多视角关照。

    本次会议研讨中,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于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立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不断地冲击中国本土文化,我国“西化”的现象已经体现在不同的领域之中,国内的音乐体系同样发生着转变。基于社会环境和当时政治活动的影响下,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和早期音乐学校的建立,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推到了中国音乐教育主体位置,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至今已鲜少为人所知。这种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全盘接受,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想要去除这种迷信西方的思想,就要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才能使中华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也有学者认为,中西音乐理论与技术同时处于世界音乐理论的历史长河中,中西音乐形态间具有很多的共性,并非是说用西方音乐术语来解释中国的音乐,便是失去的中国传统的特色的音乐理论。正如其他科学领域,以计算工具来说,中国传统计算工具是算盘,之后美国发明了计算机,我们也因为计算机的便利性而将其应用在国内的各个领域。对于处于新旧文化、中西音乐碰撞时期的音乐家们,他们既接受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也学习了西方音乐的理论,在这两种不同体系的交流下,他们确实是感受到了西方音乐理论技术在某些地方比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技术完善与灵活的地方。因此,实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是以西方音乐为主体。此外,早期的音乐家们并非是全然照搬西方体系,而是将西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之中,发现确有很多的适应之处,因此才有了如今的音乐体系。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对于西方音乐理论或技术适用于中国音乐的地方大胆使用,不适应的地方再以中国人的话语——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进行解释。

 

不论是何种看法,本次会议的召开,如警钟般唤醒了学者要传承与弘扬中国音乐理论,增强中国音乐学术自信的意识。只有从理论高度把握我们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方能在继承的意义上明确未来的方向。

  

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志军教授应研讨会邀请,带领音乐学系马淑伟、张涛老师,以及音乐学院9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大会。并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学术理念和方法的拓展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贡献和反思”的发言,从学术方法和研究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的运用,对学科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历史贡献。通过对目前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术方法与研究的反思,倡导不要被某种研究方法和模式所局限,要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运用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来认识历史的价值与意义。

  

  

  

相关链接